Friday 12 July 2013

多沟通吧!

        星期四下午有体能测试(SEGAK),我和同伴们到礼堂帮忙维持秩序。我得知我教的4M班有四位同学还没回家,就让他们有参加研究的写作文。他们留在班上写作文。他们在班上很吵,我便到班上监督他们写作。

        由于他们只有3人,我便一对一指导。根据他们的作文内容,我用追问法帮助他们梳理事情发展。另外,我用作文中人物的走向,以形容事情的要素的划分,让他们清楚看到自己写作的情况。只要根据学生的内容,简单的提问“什么”和“怎样”的问题,学生往往说出我想不到的情节。

        其实,他们不是故意犯下“内容雷同”或“内容套用”的毛病。事实上,他们也不知道这些作文上的问题。也许,他们就连为什么要写作文也不知道吧。他们3人其中,就有1人写扶公公过马路。但是,内容不是公公跌倒,而是公公要找人。要过马路时,有辆车快速开过,公公吓了一跳,向后退了一下,这时“我”扶了公公一把,再陪他过马路。经过师生之间的深层沟通或是对话,学生在老师的提问下,思考并写得较为详尽,比起一开始写的作文,其发展空洞,到现在的发展较为丰富,我视为一种小进步。往后,可在细腻的部分再做修饰。

        内容雷同问题不大,但如果没有思考,全盘套用,那问题可大了。作文不是一下笔就成文,必须思考,修改,扩展,才成文章。内容雷同的主要原因,恐怕是不知道要写什么和要多写什么。无论是老师和学生,若对作文的认识欠缺,那一篇作文的重点自然抓不好,纵使成语满篇,结构完成,读起来还少了一样,就是作文的“灵魂”。
       

Saturday 15 December 2012

管老师,谢谢你!

管老师,谢谢你!

        近来阅读管建刚老师所著《我的作文教学革命》。书中说到如何让学生有兴趣、有热忱于写作。管老师提到,“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”和“作文是一种公众的言说”。别于传统的作文“作业”的模式,通过“投稿”到班上的“周刊”的方式,让学生的写作达到真正作用。其实,学生也是有持续的写作,但是方法有些不同。管老师所坚持的是,“少命题作文,多自由作文”。从选材,到写什么,最后修改,可通过“每日简评”,到“每周一稿”,到刊登到周报前的修改(同伴互批阅、输入电脑时的批阅、老师的校对),最后刊登到周报上,让学生购买(不强迫),或让自班学生贩卖给其他班朋友或老师。成功登上周刊,不必物质上的奖励,让学生以成功刊登的次数(累计印章于“刊用纪念卡”),让他们从“作家新苗”,晋级到“作家小能手”,到“小作家”,最后到“诺贝尔文学”。学生获得殊荣的时候,必须在众同学面前得到鼓舞。学生必须处于被认可、被重视、被尊重的状态下主动写作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   教师应“放”手让学生自由写其想写。周刊的封面设计、编辑与校对,每期可以让几位学生自愿尝试作,教师作为主编及组织者。这不是耍花样,弄把戏,作麻烦之举。别于传统的给题目,学生写,教师批改,学生订正的新作文教学。引用管老师一段话,“自由作文的产生:某个生活场景或事例,使心中有意思情感,想要说话,话说好了,总的有个题目,于是有了题目,一些诗文取名为‘无题’,没题目也可以啊。作文考试正好相反。先出题目,你得顺着题目去‘找’情感意思,不管你找着没找着,你得顺着所谓的‘主题’去‘找’作文素材”,“作文究竟是靠表达能力,还是审题能力”?相信身为教师有一定的顾虑,总要面对现实—考试。在管老师的教学里也有兼顾这一点,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写,再从学生作品中点评,进行指导。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法,成效高。管老师也著有《我的作文教学故事》、《我的作文教学主张》及《我的作文训练系统》。尤其实际操作的教学步骤在于《我的作文训练系统》,但劝我们先阅读前面三本书,理清概念与方向才运用最后一书的教学步骤。

        中国的管老师在乡村学校中研发的“周刊”收藏着学生与其同伴的童年回忆。马来西亚的光宏老师也效法作出“我手写我心”期刊,现已一年之久。可参考有关期刊于以获得一些概念。我想尝试进行此新作文教学,所以开始以两星期一期刊着手于三月的实习中。难点在于选稿,因为这将指引学生的写作方向,我深怕难以胜任,但想到这是能让学生写得开心,对写作有兴趣,我仍然想这么尝试。“打开一本书,打开一个世界”,打开管老师的书,打开我的教学思路,打破我百思不解的迷思。我实在是太感动了。平时有一些零零碎碎的疑惑,在阅读该书的时候,犹如一语惊醒梦中人之感,让我闭塞全通


欲参考《我手写我心》期刊,请上:http://faqing.org/forum/viewtopic.php?t=8619


Saturday 17 November 2012

选择

        我不是你想象中那么勇敢。

        不知道是想要的东西太多,而自己的能力太有限,这使我的压力逐渐在无形中增多。想要成功,准备功夫就不能少。想做的就该动身去做,以免自己临阵乱步。

        一件小事虽然看上去很简单,但做起来非常吃力。这件小事在我能力考量上的确绰绰有余,但是我却感到无比压力。也许说有压力,是一种借口,是一个想要挣脱的表现。我不想花时间在这上面,但由于生活的情况,这么做无非对于明年来说是未雨绸缪。因为那不是我的专科,我只是运用专科的理念,运用在不同科目上,所以说游刃有余。

        在这只是想通过文字,整理思绪和纾解压力,希望整顿再发。也许可以两全其美。这必须重新安排时间与要做的事项。